洪涝灾害是我国历史上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和降水季节性分配和空间分布不平衡等因素,一些城市洪涝灾害易发多发,危及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内涝防治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目前,我国城市的排内涝防治水平仍然与人民群众期盼的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有较大差距,如何系统化地进行内涝防治还需要规划者深入思考。
包括把公园、停车场、运动场等地设计得比其他地方低一点,暴雨时把水暂时存在这里,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通,像挪威,市区修得不是很整齐,他们的做法是多在市区建设绿地,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进行雨水量平衡,实现防灾减灾的作用。一些国家还建设一些暂时储水的调节池,等下完雨再进行二次排水。我们在实践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总是出现问题,它才受到关注,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是被动的应对措施,结果也是被动的。
◆建立多层监管体系
1、设计行业需依照规范做事,规范必须严谨且有前瞻性,“有远虑则无近忧”;
2、加强市场监管,既要保障投资走向和可持续性,又要确定保险公司的责任;
3、制定配套法律和有约束力的城市规划,落实财政投入,设定建设和改善的时间表,如此可以依法依规划行政问责,取得实效。
◆采取工程措施
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非工程措施
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来建立模型来评估风险;
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
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
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
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建立城市排水防涝信息系统
国家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应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技术系统,加快建立具有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将现代地理信息和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日常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和应急。
城市管理部门可借助信息系统实时掌握降雨强度、降雨分布、降雨量等信息,获得异常自动报警信息及处理方案;实时全面了解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运行状态,对管道排水能力和抢修现场进行智能化监管。
完善城市内涝防治是高质量城市治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把治理城市内涝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因城施策地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